湖北破题磷产业绿色转型
2022-08-05
作为我国磷化工第一大省,湖北省磷矿资源丰富,磷矿保有资源储量、磷矿年开采量、磷化工产业规模、磷肥产能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为我国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湖北省每年新产磷石膏约3000万吨,现有磷石膏库存量约3.1亿吨。2021年全省磷石膏综合利用率39.3%,2022年1-6月,全省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60.2%。长江干流湖北段出境断面总磷浓度保持在国家考核标准范围内。
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回头看”指出湖北省磷化工及磷石膏污染控制问题后,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借雷霆之势,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应急和谋远相结合,精准施策,扎实推进磷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答好磷石膏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必答题”。
顶层设计,保护一江清水东送
湖北“三磷”企业主要分布在宜昌、黄冈、荆门、襄阳、荆州、孝感等地市。为切实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问题整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磷石膏污染防治,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促进磷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1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制定《关于加强磷石膏综合治理促进磷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2年5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湖北省磷石膏污染防治条例》,从磷化工全产业链前端、中端、末端共同发力,实施系统化治理、集群化布局、绿色化转型、高端化发展,利用经济杠杆、机制倒逼,聚焦创新引领、重点突破,走出符合湖北实际的磷石膏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新路,实现磷化工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无害化处理,消除磷石膏堆存安全环保风险
为全面推行磷石膏无害化处理,从根本上消除磷石膏堆存安全环保风险,经省政府同意,湖北省经信厅会同省生态环境厅等省直部门,委托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研究制定并于2022年6月9日印发实施《湖北省磷石膏无害化处理技术规程(试行)》。依规程无害化处理的磷石膏可用于市政建设、建筑工程、公路交通及水泥生产等领域,并对暂时不利用的无害化磷石膏,可实施安全贮存。
湖北省提出,到2025年底新产生的磷石膏全部实施无害化处理。目前,祥云公司已建成230万吨磷石膏无害化处理装置,另外,邦普宜化400万吨,楚星、三宁、兴发、大峪口、黄麦岭、泽东、史丹利等公司的100万磷石膏无害化处理项目正在开展论证并拟组织实施。
变废为宝,全力攻克磷石膏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难题
宜昌是长江流域最大的磷矿基地,磷矿资源储量占全国15%、全省50%以上。依靠丰富的磷矿资源,宜昌多年来端“化工碗”、吃“化工饭”,但同时要面对磷石膏对水质和土壤造成污染的环境问题。
宜昌的三峡实验室通过自主创新,寻求解决磷石膏综合利用的科技路径,‘吃干榨尽’磷矿资源,推动磷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近期,三峡实验室进一步优化了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示范生产装置的工艺和节能降耗技术,研究制定了磷石膏制品在道路交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政策并组织实施,多个围绕磷石膏的重点科研项目正在展开。
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磷石膏综合利用
按照“谁排渣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以及“控制增量、消化存量、逐步平衡”的目标,湖北省经信厅向宜昌、襄阳、荆州、荆门、孝感、黄冈等6个地市下达磷石膏年度综合利用计划,明确2022年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50%。并建立健全督办考核长效机制,在财税金融方面予以支持,湖北省省级财政每年统筹专项资金1亿元,宜昌、襄阳、荆门、黄冈、荆州、孝感等地方财政每年合计按不低于1:1比例配套安排专项资金。
在各地、企业共同努力下,2020年以来,磷石膏综合利用在建和建成项目共56个,可综合利用磷石膏约2500万吨/年。2022年1-6月,全省磷石膏产生量1558.85万吨,综合利用量937.59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60.15%,已超额完成50%的年度目标。
通过加快绿色化转型,激发发展动能,引导和支持磷化工企通过技术创新、装备改良、系统优化,实现清洁生产,推动磷化工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尝到生态和经济“双赢”的甜头只是个开始,湖北将坚持促进发展和监管规范两手抓、两手硬,实施系统化治理、集群化布局、绿色化转型、高端化发展,实现磷化工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上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