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MVR废水零排除氟痛点:无钙无铝高效除氟剂的技术革新
2025-09-12
随着环保法规日趋严格,企业对废水处理的要求从 “达标排放” 升级为 “零排放”,MVR(机械蒸汽再压缩)技术因高效节能的特性,成为废水零排项目的核心选择。在 MVR 零排流程中,两级 RO(反渗透)浓缩后产生的浓水含氟量较高,若直接进入蒸发系统,会导致最终产出的盐、硝纯度不达标——因此,“浓水除氟”成为保障整个零排工艺落地的关键前置环节。
当前行业内最常用的除氟方案是氯化钙除氟工艺,其原理是通过钙离子与氟离子结合生成氟化钙沉淀,实现氟的去除。但该工艺存在 “致命矛盾”:为确保除氟效果(如将出水氟控制在40-60mg/L),必须过量投加氯化钙,这直接导致出水残余硬度飙升至 800-1000mg/L。而高硬度水体进入后续换热器、蒸发器时,极易形成水垢堵塞设备,因此必须额外增加“除硬流程”。
目前常规的除硬手段是投加碳酸钠,但其带来的成本与流程负担不容忽视:按残余钙硬度平均值800mg/L计算,每吨水需投加 1000mg/L碳酸钠,以碳酸钠市场价2元/kg 计,仅此项药剂成本就高达2元/吨水;此外,碳酸钠除硬需先加液碱将pH调至11-11.5,除硬完成后还需投加硫酸将出水 pH 回调至中性,酸碱药剂消耗与人工操作成本进一步叠加。更不合理的是,前端工艺已通过树脂吸附将原水硬度去除干净,氯化钙的投加相当于“二次引入硬度”,再通过碳酸钠+树脂吸附去除,形成“先污染、后治理”的冗余流程,不少行业从业者直言“既费力又不经济”。
为规避氯化钙工艺的缺陷,部分企业尝试采用PAC(聚合氯化铝)除氟,但其问题同样突出:一方面,PAC本身含有钙元素,投加后仍需额外除硬,且PAC单价远高于氯化钙,综合成本更难控制;另一方面,PAC除氟需大剂量投加,会导致出水残余铝含量偏高,这些铝离子易与水中的硅、铁结合形成胶体,直接堵塞后续RO膜组件——这一问题已在多个实际项目中暴露,给企业造成了设备损耗与运维困扰。
难道除氟与除硬真的只能“绑定”,没有更优解吗?答案是否定的。
针对行业痛点,武汉强盛科技有限公司结合市场需求展开技术研发,历经研发团队长期攻关,成功推出不含铝、铁、钙、镁的高效除氟剂(代号Q630-3),从根源上打破了传统工艺的局限。该新型除氟剂的核心优势体现在“效果优、流程简、成本省”三大维度:
Q630-3除氟效率远超传统工艺:在进水氟离子浓度100mg/L的场景下,仅需投加1500mg/L高效除氟剂,即可将出水氟含量降至20mg/L以下,且随着药剂投加量的增加氟离子进一步下降,远低于氯化钙工艺的 40-60mg/L,满足更严格的环保与产品纯度要求;
彻底摆脱“除硬依赖”:因不含钙、镁元素,投加后不会引入任何额外硬度,无需后续碳酸钠除硬流程,直接省去酸碱调节、二次除硬的成本与操作;
pH适应性与膜兼容性强:Q630-3除氟剂原液呈酸性,除氟效果不受水体 pH 影响,无需额外投加碱剂调节;若后续需接入RO膜系统,弱酸性出水还能提升RO膜的稳定性,延长膜组件使用寿命;
工艺简化,运维便捷:整个除氟流程仅需“投加高效除氟剂→充分反应→投加絮凝剂沉降”三步,无需复杂设备改造;且沉降速度快,上清液透明清亮,泥水固液界面清晰,泥量很小,大幅降低了污泥处理成本与人工操控难度。
案例:某焦化废水零排项目
项目原采用多段反应+沉淀的复杂处理路线,具体流程为:
RO 膜浓水→氯化钙投加反应→PFS混凝→PAM絮凝→沉淀澄清→石灰投加反应→纯碱投加反应→PFS混凝→PAM絮凝→沉淀澄清(出水氟40-80mg/L、pH11.5)→加酸回调pH→树脂软化→纳滤分盐→蒸发结晶
该流程存在三大核心问题:一是工艺环节多达12步,操作复杂度高,故障排查难度大;二是需投加氯化钙、石灰、纯碱、PFS、PAM 等6类药剂,单耗与采购成本双高;三是多段混凝沉淀产生大量污泥,导致吨水运行成本居高不下。
引入武汉强盛科技有限公司Q630-3高效除氟剂后,流程实现“瘦身”优化:
RO膜浓水→Q630-3高效除氟剂投加反应→PAM絮凝→沉淀澄清→树脂软化→纳滤分盐→蒸发结晶
优化后效益立竿见影:流程环节减少50%,药剂种类从6类降至 2类,污泥产量减少,吨水成本降低;且出水呈弱酸性,无需加酸回调,直接适配纳滤系统进水要求。